一、 鼓励幼儿多渠道收集有关信息,激起“创造”兴趣
《纲要》提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我在活动前鼓励幼儿从不同渠道收取信息,扩大信息来源。 例如在 “动物是怎样睡觉的”环节中,我先让孩子们收集有关资料,第二天再请孩子们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表述出来。有孩子提出:“猫是爬着睡觉的”“是的,猫白天睡觉晚上工作,猫头鹰也是白天睡觉”有的说“蝙蝠是挂在树上睡觉。”“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他们的认真劲儿是我没想到的。有一个孩子甚至用图示记录下了各种动物不同睡觉方式。从这里不难发现,孩子探索的欲望是如此强烈。在收集过程中我了解到幼儿的信息,大多是从书、电视以及成人口中等渠道收集到的。这样,不仅使幼儿对教学内容有着极大的兴趣,而且也让幼儿从小学习了多渠道收集信息的现代学习方式,这将有利于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全面地对问题进行感知和表征,多角度地定义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二、营造自由、和谐、民主的“创造”环境
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创造“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孩子“自由地呼吸”,这种气氛的内涵应该是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孩子的“自由精神”,使主体性得以充分发展。
1、物质环境和材料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中介和桥梁。
幼儿对科学特别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是有可供操作的材料,与身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使他们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因此,投放有教育价值的材料是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必要条件。我为此建立了科学发现区。如:购置和收集了放大镜、三棱镜、指南针、温度计、磁铁、铁丝、区别针、布头、瓶子、木块、石子等。并带领孩子感受大自然,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享受、体验、探索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收集了各种种子、叶子、昆虫等制成标本。还有如:自己制作的万花筒、高跷、斜面板等。这些材料数量充足、种类齐全、便于幼儿选择、探索。
2、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前提。
心理自由的环境是指创设一种使幼儿可以不受教师支配,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速度的氛围。心理安全的环境是指建立一种没有批评、指责,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受到重视、尊重、赞扬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创造力得以充分发展。记得有一次集体活动时间到了,可有几个小朋友蹲在户外活动场上就是不去排队,我走过去一看,只见他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看蚂蚁,于是我蹲下身子和他们一起观察,一会儿陈雨豪小朋友问:“老师,蚂蚁这么小,怎么能搬动那么大的食物?”接着,他一边用土堆起一座小山,一边说:“我们做个小实验吧,看看蚂蚁能不能把食物搬过去。”我也表示赞同,实验开始了,只见一只蚂蚁搬着食物来到山脚下,不能往前走了,这时,蚂蚁放下食物绕到山坡上,将食物倒着拖过山去。这样做,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愿望,支持了他们的探究行为。